在國家“碳減排、碳中和”政策的強勁推動下,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必由之路,傳統的能源管理方式和舉措難以滿足園區節能管理的需求。
如何加強園區能源管理,降低園區能耗,提高園區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人和能源,多能介質之間的密切交互,是園區管理者普遍面臨的問題。借助物聯網、
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工具,建立園區整體能源管理系統,已成為持續推進節能降耗和實現用能精細化管理的必然趨勢,也是創建零碳園區的必要組成部分。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從園區的智能照明作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實現園區用電智能精細化管控。
近期一園區負責人王先生介紹到,目前園區中辦公照明用電量占整幢大樓能耗的約1/3,辦公照明的設備費用(包括照明器件和配布線工程費)約占電氣工程費用的10%以上,
不管是電費還是設備維修用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現在照明區域主要的問題是控制分散,不能統一管理,其次經常存在下班忘記關燈、一個人加班所有燈全部打開等常見的辦公照明能耗浪費問題。
相信王先生所描述的問題也是絕大多數園區、樓宇負責人同樣頭痛的問題,那么如何做好能耗管控,降低運營成本呢?
讓我們一起看看米尺IoT平臺的園區智能照明監管系統是如何實現照明的節能改造。
針對王先生的訴求,米尺物聯與園區的工程管理部門迅速成立項目組,對需求展開分析討論,雙方4次線上騰訊會議2次現場勘察定下了樣板樓的實施方案,
高效率、快速決定園區智慧照明節能管理系統方案內容,分為:公共辦公工位照明控制、公共辦公工位照明節能設計、公共過道照明控制、公共過道照明節能設計等四個大方向功能。
項目組繼續從項目的特殊性和可實施性,以及投資回報率等各方面因素考慮分析,雙方決定采用米尺智能通斷器和人體存在傳感器配合使用方法,對樓宇辦公區域的照明進行精細化管控,
在簽訂相關合同協議文件后,很快進入到項目實施階段。
首先對公共辦公區域進行照明控制改造,園區工程師在米尺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現場人體存在傳感器和智能通斷器模塊的安裝,在安裝完成后已經實現了公共區域內只要感應到有人,
燈光就不會熄滅效果;接著項目組雙方針對辦公區域照明按工作時間、節假日時間分析后對公共辦公位照明進行節能模式調整,照明節能模式分為兩種:
工作模式和非工作模式(如有其他特殊情況可另外添加使用模式);工作模式下所有照明燈常亮,非工作模式下,由不同區域人體存在傳感器感應當前范圍有人工作,
則智能設置區域燈不滅,如若當人都離開感應區域,則燈光熄滅;以上情況在不影響正常使用和體驗的情況下,在“看不見的時間點”減少能耗浪費。
第二步對公共過道照明進行照明控制改造,包括走廊、樓梯、衛生間、茶歇間等區域更換智能筒燈,同時將燈盞編組,目的在于統一管理,支持工作模式和非工作模式這兩種設定區域的情景,
從而實現工作模式照明常亮,非工作模式通過人體感應達到人走燈滅,人來燈亮的節能效果。
第三階段,項目實施改造階段已經完成,在使用二周后根據用戶習慣對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兩種模式的時間點進行微調,使整個照明智能控制、節能精細化管理更加貼合用戶需求,
搭配米尺小程序遠程隨時隨地遠程控制查看各區域照明使用情況;在實際使用一個月后節能效果顯著,通過米尺物聯網平臺數據分析出節能效果達到15%以上。不僅如此,
統一了整幢樓照明管理,大大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回顧整個方案,基于米尺物聯的智能控制、節能精細化管理,能真正意義解決園區節能降耗和實現用能精細化管理的需求,改變園區管理的落后、能源浪費的痛點問題,創造舒適的辦公體驗,
在照明方面精準控制能耗成本,把照明每個環節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增強園區的管理能力,降低成本并減少人員工作量,讓園區的管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助力園區生態運營。